一、學校概況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是2003年4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內江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市屬綜合類高職院校。自舉辦高職教育以來,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樹立“以德立人、以職立教、以特立?!钡霓k學理念;傳承“自強博愛、嚴謹勤勉、合作共進”的辦學精神;遵循“厚德·精業·行健·致遠”的校訓。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服務社會為己任,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不斷開拓創新,砥礪前行,逐步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地方性高等??圃盒?。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學院教職工額定編制數為639人,在編在崗教職工514人,專任教師361人,其中專業教師259人,“雙師型”教師179人,“內江市學科帶頭人”4人,“內江市拔尖人才”3人,“內江市第四屆科技顧問團顧問”2人。
學院教學設施完備??傉嫉孛娣e830畝,現有固定資產總額8.38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21億元,生均儀器設備值11518元。擁有實訓場地總面積13749.58平米,總投資近10億元?,F有校內實訓室、生產性實訓基地共114個,校外實訓基地114個。建有公共教學大樓、實訓大樓、教學工廠、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標準田徑運動場、籃球場、網球場等完備的教育教學場地。
學院辦學成效顯著。近年來,學院獲得了“四川省文明單位”“四川省高等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四川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四川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集體”“四川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院?!薄叭珖逅募t旗團委”等多項榮譽稱號。2017年,學院成功創建成為“四川省示范高職院?!?。2018年,學院擬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成為共識,“雙核并重、貫通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得以形成,專業優化走在全省高職院校前列;新生報到率90.39%,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36%,均創歷史新高;學院學生獲四川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178名,居全省第5位、高職第1位;學院首次承辦省級大賽,教師獲各種省級比賽三等獎及以上10余項,學生獲國家級技能大賽三等獎1項、省級一、二、三等獎30多項;師生參加四川省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銅獎,參加中國創翼大賽,獲內江賽區一、二等獎各1項;教師科研成果再上臺階:申報市廳級及以上項目15項,立項7項,發表期刊論文143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論文13篇、高校學報16篇(同比增長150%),取得專利成果15項,同比增長300%;2門課程獲批立項第三批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學院通過了省級、國家級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評審;培訓收入首次突破500萬元;成為全省首批“黨員技能培訓示范基地”;農業技術系教工黨支部成功入選“全國黨建樣板支部”。
(一)教學系(部)及專業設置
學院共設10個教學系部,其中專業教學系8個(會計系、藝術與公共服務系、智能制造系、自動化技術系、土木工程系、商務管理系、農業技術系、信息技術系),公共教學部1個(素質教育部),中專部1個(中專部),現有專業35個、其中省級重點專業2個、國家骨干專業2個。
(二)辦學經費情況
2019年我院經費收支情況如下:一般公共預算撥款14856.60萬元(其中包括兵役征集4萬元,中專教育98萬元,高等職業教育14565.60萬元,其他應用研究支出15萬元,事業單位離退休43.05萬元,其他城市生活救助17.95萬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付息支出113萬元),捐贈收入1萬元。事業收入3978.57萬元,其他收入463.03萬元(其中有 四川省農民工技能大賽專項資金180萬元,中職減免學費結算資金273.17萬元,利息收入5.1萬元,其他收入4.76萬元)。
(三)教學、實習儀器設備情況
學院現有固定資產總額8.16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21億元,生均儀器設備值11518元。校內有實訓室105個,建有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9個,擁有數控加工實訓基地、工業機器人實訓基地、汽車維修與檢測實訓基地、汽車駕駛培訓、食品加工與檢測、黑豬養殖、寵物護理、建筑工種實訓基地、夏布服裝設計與制作等。學院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國家行業企業培訓中心、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等資源,多次承辦四川省、內江市各類技能大賽、技術比武、職工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強化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對接。學院的實驗實訓場所、設施設備和食宿條件完全能滿足5000人/年高技能人才的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的要求。
(四)信息化條件
按照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實施方案,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我校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建設對內部質量診斷與改進體系建設的基礎支撐作用,提出通過建設質量管理平臺、大數據分析系統優化學校大數據生態環境,從而促進我校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提升內部質量保證工作成效,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學院于2016年搭建了統一的數據中心、門戶和身份認證三大數字校園平臺,集成了教務、學工、OA辦公、人事等一系列業務管理類系統,實現了系統間業務數據共享和單點登錄,完成了數字化校園系統建設。在網絡建設方面,出口總帶寬升級到11G,完成認證系統、審計系統的建設,實現了學院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全覆蓋。
2017年至今,學院圍繞“數據”的感知與采集、匯聚與處理、分析與決策三大基礎內容建設信息化平臺,服務于學院的“診改”工作,實現對“五縱五橫”內診體系的支撐和“八字螺旋”保證機制的支持,在現有數據中心基礎上,構建校本數據平臺,實現校園內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為進一步優化學校教學和管理夯實基礎,提高了管理系統的質量、效益、效率,保證資源和服務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學性。
二、教育教學改革
(一)學院專業開設情況
學院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地方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專業結構,由2016年45個專業優化為33個專業,進一步從專業頂層設計層面進行了調整和改革。
學院2019年,停止招生環境藝術專業,新申報云計算技術專業,招生專業保持33個,涉及到12個大類專業,其中裝備制造大類9個專業;財經商貿大類6個專業;農林牧漁大類3個專業;土木建筑大類3個專業;電子信息大類2個專業;交通運輸大類2個專業;旅游大類2個專業;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2個專業;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1個專業;輕工紡織大類1個專業;水利大類1個專業;文化藝術大類1個專業。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置一覽表
序號 |
專業大類 |
數量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系(部) |
1 |
裝備制造大類 |
9 |
560102 |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
智能制造系 |
2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113 |
模具設計與制造 |
智能制造系 |
3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103 |
數控技術 |
智能制造系 |
4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701 |
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 |
智能制造系 |
5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702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智能制造系 |
6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707 |
新能源汽車技術 |
智能制造系 |
7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301 |
機電一體化技術 |
自動化技術系 |
8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309 |
工業機器人技術 |
自動化技術系 |
9 |
裝備制造大類 |
560302 |
電氣自動化技術 |
自動化技術系 |
10 |
財經商貿大類 |
6 |
630302 |
會計 |
會計系 |
11 |
財經商貿大類 |
630301 |
財務管理 |
會計系 |
12 |
財經商貿大類 |
630303 |
審計 |
會計系 |
13 |
財經商貿大類 |
630801 |
電子商務 |
商務管理系 |
14 |
財經商貿大類 |
630903 |
物流管理 |
商務管理系 |
15 |
財經商貿大類 |
630701 |
市場營銷 |
商務管理系 |
16 |
農林牧漁大類 |
3 |
510301 |
畜牧獸醫 |
農業技術系 |
17 |
農林牧漁大類 |
510202 |
園林技術 |
農業技術系 |
18 |
農林牧漁大類 |
510101 |
作物生產技術 |
農業技術系 |
19 |
土木建筑大類 |
3 |
540301 |
建筑工程技術 |
土木工程系 |
20 |
土木建筑大類 |
540501 |
建設工程管理 |
土木工程系 |
21 |
土木建筑大類 |
540102 |
建筑裝飾工程技術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22 |
電子信息大類 |
2 |
610201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信息技術系 |
23 |
電子信息大類 |
610205 |
軟件技術 |
信息技術系 |
24 |
交通運輸大類 |
2 |
600606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 |
自動化技術系 |
25 |
交通運輸大類 |
600202 |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 |
土木工程系 |
26 |
旅游大類 |
2 |
640101 |
旅游管理 |
商務管理系 |
27 |
旅游大類 |
640105 |
酒店管理 |
商務管理系 |
28 |
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 |
1 |
690301 |
老年服務與管理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29 |
公共管理與服務大類 |
690306 |
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30 |
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 |
1 |
590107 |
食品營養與檢測 |
農業技術系 |
31 |
輕工紡織大類 |
1 |
580410 |
服裝設計與工藝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32 |
水利大類 |
1 |
550204 |
水利水電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系 |
33 |
文化藝術大類 |
1 |
650101 |
藝術設計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合計 |
12(大類) |
33 |
|
|
|
2020年,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恢復了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和模具制造專業,2020年招生專業35個。
(二)“1+X證書”試點情況
根據《教育部職成司關于擴大1+X證書制度試點規模有關事項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9〕98號)《四川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通知》(川教廳辦函〔2020〕13號)文件,經過各系前期擬申報,院長辦公會同意,截止目前,我院共申報21個1+X試點證書,涉及全院8個系,22個專業。
學院積極指導各系、各專業針對1+X試點證書的標準和要求,完善相關證書的實施方案,將職業技能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有機融合起來。改善實驗實訓條件,匹配師資隊伍,盡最大力量推進1+X試點證書的落地實施。在課證融通、師資培訓、教研活動等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1.科學謀劃,完善1+X人才培養方案
在2020級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會計系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專業三個專業融入1+X證書課程,在選修課中設置了2學分32學時《1+X職業技能》課程,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證書進行學習考證。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專業積極開展1+X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在制訂2020級人才培養方案時將證書考取與課程開設進度進行協調,制定以證代考相關制度。自動化技術系2020級工業機器人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三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充分論證,融入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2個1+X證書的相關要求,為下一步進行課證融通試點工作打下基礎。智能制造系將“多軸數控加工”“數控車銑復合加工”1+X試點證書納入學生畢業要求的職業資格證書之中,并且作為課程的以證代考項目。
2.積極參培,提升教學教研水平
各系積極組織教師針對1+X證書相關工作進行研討,并結合教師教學經歷及研究方向確定1+X證書師資隊伍。會計系積極組織教師參與1+X師資培訓,目前會計系申報的5個證書師資培訓已經完成了4個證書,參加培訓人數達到23人次,《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加師資培訓11人均取得合格證書;《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加師資培訓5人,均取得合格證書;《智能估值數據采集與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加師資培訓5人,4人取得合格證書;《大數據財務分析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參加師資培訓2人,均取得合格證書。智能制造系先后組織教師參加華中數控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線上二期1+X數控車銑復合加工師資培訓、線上三期1+X多軸數控加工師資培訓、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華數”線上培訓、工業機器人工業應用及離線編程仿真教學、賽育達第六期考務管理員培訓等網絡培訓和學習。商務管理系已完成7人在線培訓電子商務數據分析及網店運營推廣證書的師資培訓,正在進行呼叫中心客戶服務與管理證書的師資培訓工作。自動化技術系為了滿足后期鑒定工作要求,選派部分老師進行網上師資培訓和考評員培訓。
3.設備升級,教學條件逐步完善
會計系已經具備1+X證書的教學實施條件,機房、網絡、實訓室各方面硬件條件能夠滿足課程的開設。學院計劃再新增加建設會計信息化機房1個,升級機房1個,增加顯示屏1個,把計算機升級成雙屏顯示器,為以后的財務共享課程提供支持。農業技術系組織相關人員談論和規劃寵物美容室的干區和濕區建設。商務管理系已完成電子商務高技能人才基地實訓室建設,以達到培訓的軟硬件要求。自動化技術系根據1+X試點要求,在進行大量調研的基礎上,基本完成實訓室、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編制工作。
4.明確培養目標,做好課證融合
為了更好地推進1+X證書試點工作,會計系調整了2018級教學計劃,將1+X證書融入課程。在2018級會計、財務管理、審計三個專業9個畢業班的選修課中,增加了限選課程1+X證書課程。充分利用1+X證書試點期間的優惠條件,免費使用1+X證書學習平臺和培訓師資,通過文軒書店采購證書課程教材,目前已經征訂了《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職業技能》2本考證配套教材。商務管理系通過系(部)及教研室研討已基本確定考取的證書等級,同時將開設課程與證書考取時間進行匹配,并輔以對應的培訓教材,可進一步將培訓內容融入教學活動。
(三)校企合作情況
近年來,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實現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能力。
1.對接產業建專業
圍繞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和內江市“5+4+5”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布局,緊貼內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抓專業建設,積極開展專業優化和調整,建成省級重點專業2個,國家級骨干專業2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1個,與內江產業發展直接對接的專業32個。圍繞“四新一大”與華為公司、聯通內江分公司、訊方聯合打造華為ICT學院,共建云計算技術及應用專業,與德國“F+U”薩克森集團、中德諾浩教育公司聯合打造中德諾浩汽車學院,共建汽車維修專業。
2.校企合作搭平臺
為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不斷深化“校企融合、產教融入、雙證融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優化調整合作企業資源,我院現有114個校外實訓基地,校企合作企業職工培訓基地12個,其中與內江金鴻曲軸有限公司、成都一汽大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京東、德康集團等企業開展深度緊密合作。
學院牽頭成立輻射省內外的“絲路·內江職教集團”和“夏布產教聯盟”,致力于全方位開展合作辦學,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學院與職教集團、產教聯盟成員強強聯合,建立了具有“教學、培訓、鑒定、生產、服務”五大功能為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一批深度融合的校外實訓基地。先后與一汽大眾、上汽集團、京東、華為、正邦集團等8家中國500強和中國民企500強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F有覆蓋全部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107個,擁有1個中央財政支持的數控加工實訓基地、3個省級生產性實訓基地,5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汽車制造與維修技術專業等5個專業在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土木工程系BIM、信息技術系Web、商務管理系電子商務數據分析、自動化技術系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納入國家“1+X”證書制度試點,正在與內江金鴻曲軸共建內江產教融合中心,與深圳捷美模具集團共建捷美模具學院。
3.產教互動育隊伍
圍繞打造“雙師型”隊伍,聘請行業企業能工巧匠到校任教。聘請校外兼職教師57人,投入經費共計80余萬,其中從內江市相關行業企業聘請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39人,涉及“四新一大”產業相關專業13人,特色農業產業相關專業10人,現代服務業相關專業16人。學院支持和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有30名教師到內江市相關行業企業參加實踐鍛煉。
企業兼職教師授課情況及課酬:2018-2019-2學期學院共聘用企業兼職教師27人,累計課時為3116學時,發放課時費232110元。2019-2020-1學期學院共聘用企業兼職教師23人,累計課時為2227學時,發放課時費164290元。2019-2020-2學期由于疫情原因,前半期采用線上教學方式,合班教學較多,后半期線下授課,聘用人數減少,本學期共聘用企業兼職教師7人,累計課時為1279學時,發放課時費94330元。
4.校企合作促就業
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認真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推進校企合作。按照學院規定,各系積極對接企業,與企業深度合作,引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及課程建設,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土木工程系、農業技術系、智能制造系、藝術與公共服務系等系(部)先后與四川京銳建筑勞務有限公司、四川愛達樂食品有限公司、江西正邦集團等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共同開辦京銳班、正邦班等企業訂單班。學院近三年校企訂單培養情況見表2。
表2 2017-2019年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校企訂單培養情況一覽表
序號 |
年度 |
系別 |
專業 |
學生人數 |
合計 |
所占比例 |
備注 |
1 |
2017-2018 |
土木工程系 |
建筑工程技術 |
43 |
290 |
10.7% |
|
2 |
2017-2018 |
農業技術系 |
食品營養與檢測 |
15 |
|
3 |
2017-2018 |
農業技術系 |
畜牧獸醫 |
30 |
|
4 |
2017-2018 |
智能制造系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162 |
|
5 |
2017-2018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40 |
|
6 |
2018-2019 |
農業技術系 |
食品營養與檢測 |
18 |
149 |
5.4% |
|
7 |
2018-2019 |
智能制造系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131 |
|
8 |
2019-2020 |
土木工程系 |
建筑工程技術 |
24 |
199 |
6.1% |
|
9 |
2019-2020 |
農業技術系 |
食品營養與檢測 |
15 |
|
10 |
2019-2020 |
智能制造系 |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 |
138 |
|
11 |
2019-2020 |
藝術與公共服務系 |
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 |
22 |
|
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我院企業訂單培養學生規模不大,訂單培養學生占比波動大,提升空間大。
5.立足地方作貢獻
智能制造系、自動化技術系、商務管理系、土木工程系、農業技術系等8個系抓緊抓實學生到企業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努力培養合格技術技能人才,積極參與地方工業、農業、電商、餐飲等行業企業的科研項目、技術革新、產品開發、技術指導和企業員工技能學歷提升。近3年來,為地方輸送高職生9000人,中職生1050人,為地方黨政培訓科級以上干部5964人次,為城鄉基層培訓村(社區)支部書記、村(社區)主任12191人次,為鄉村培訓職業農民、技術和管理人才6331人次,為各類企業培訓技術技能人才1388人次。為涼山州越西縣、宜賓市珙縣編制產業發展規劃4項,培訓種養技術人才700人,開展各類職業技能鑒定5437人次。
三、學生發展
(一)在校學生情況綜述
2019年計劃招生人數3885人,實際招生人數3762人;2019年面向社會招生(四類人員)計劃招生100人、實際招生人數55人(其中退役軍人49人、下崗失業人員1人、農民工5人)。截止2020年6月,實際在校高職生人數為10382人。
(二)招生情況
學院逐年增加單招計劃,轉變招生思維,擴大單招比例,穩定學校生源,保證完成學校每年招生計劃。學院從2018年起開始執行招收“9+3”專項免費計劃,每年足額完成招生計劃。招生計劃見下表3。
表3 2017-2019年內江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計劃情況一覽表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單招計劃數 |
1550 |
2000 |
2090 |
9+3計劃數 |
|
100 |
21 |
錄取人數 |
1550 |
2100 |
2111 |
報考人數 |
1550 |
2100 |
2111 |
統招計劃數 |
2055 |
1450 |
1774 |
錄取人數 |
2042 |
1704 |
1651 |
報考人數 |
2055 |
1450 |
1774 |
錄取人數合計 |
3592 |
3804 |
3762 |
(三)素質培養
堅持按照“雙核并重、貫通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學生職業精神打造,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1.精心打造素質教育平臺
基于“雙核并重,貫通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學院認真梳理、科學重構公共課程教學體系,總結凝練了“14886”素質教育育人平臺:圍繞1個核心(職業精神),打通一、二、三、四課堂,提升學生8種基本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制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雙創素質)和8種職業特質(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作風、職業規劃、職業理想、職業態度),打造6個品牌(“沱江潮”六大講堂、三百工程、紅色考察團、心理素質拓展團、長江藝術團、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精心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
2.開齊開足規定課程
嚴格按照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大綱,在學院大中專規范開設各類素質教育類課程(含思政類課程)。近三年,先后改、增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育》等大專學生公共必修課,教師自編公開出版、校本類活頁教材21本(項),依托學銀在線、愛課堂等網絡學習平臺,開設網絡通識類課程上百門。目前,素質類課程建有1門省級學銀在線開放課程、2門院級精品開放課程、5門院級優質(示范)課程及3門院級課程思政建設課程。
3.科學創新素質培養方式
圍繞“課內”+“課外”、“講臺”+“講堂”、“校內”+“校外”三個結合,素質部結合實際創新素質培養方式取得實效?!般薄睍r政、道德、人文、法制、勵志、雙創六大講堂始創于2012年,8年來,年均開展講座30余場次,受眾超1.2萬人次。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內頂尖學府的專家教授,央視“百家講壇”知名主講人,省內外權威專家等輪番登上講壇,場場爆滿,深受學生好評,已經成為學院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育人品牌?!叭俟こ獭卑l端于2013年,分為讀書工程(讀100本書)、繪畫工程(賞100幅畫)、音樂工程(唱100首曲)。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要按照三個一百的要求,讀經典、賞經典、唱經典。該項目旨在從眼、耳、口入手,開啟學生心靈窗口,讓其充分感受經典的魅力,增強學生認知能力、欣賞能力、感受能力,形成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人格力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項目實施以來,撰寫《三百工程總方案》《三百工程導讀手冊》,選編《海酬文墨》《三百工程晨讀選文手冊》,出版《國學啟蒙》教材,成立三百工程專家、教師、學生講解團,年均宣講近百場,受眾超過1萬人次,初步形成優秀文化長效育人機制。
4.始終堅持全景式思政育人模式
學院黨委全面加強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領導和引領,高度重視基礎理論與具體情境、理論認同與行為養成之間關系,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充分發揮紅色實踐教育對大學生教育引導作用,為當代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紅紐扣”,近年來,學院提出并把“行走的思政課”開到了涼山、宜賓等地貧困村田間地頭;開到了張大千博物館、范長江紀念館、文化館、城市規劃館;開到了廣元、廣安等紅色革命圣地;開到了校內外實訓車間、合作企業。內職學子們以實際行動作答青春問卷,以思政實踐服務人民大眾,思政理論課程改革“活起來”、“火起來”。2016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強實踐育人,在實踐育人中提升學生素質——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獲四川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2018年,申報立項省級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項目——“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創新”,提出以“33566”為抓手強力推動思政課堂改革。即:搭建“教、學”“導、化”“范、效”互動三個平臺、致力“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三個打通、著眼思政教育、專業教學、學生工作、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五位一體、凝聚黨委、群團、學工、專職思政教師、專業教師、校友六方力量、實施鑄魂、親政等六大工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全面推進黨委書記定期集中備課、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講好思政第一課、領導班子帶頭進課堂上思政課等多項舉措,積極探索采用翻轉課堂、研討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新型教學模式,著力增強思政課程的親和力、針對性、獲得感,努力打造學生想聽愛學的“金課”和“熱門課”。項目于今年順利結項并進入推廣運用階段。學院思政教育優秀成果先后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優秀成果巡禮專題網站、四川省教育廳網站、四川新聞網等采用;學院申報“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連續兩年作為唯一高職院校被教育廳推薦到教育部參評。
5.高度重視學生身心健康
心理教研室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全體教師均擁有國家級注冊心理咨詢師證書,結合心理健康課程常年義務開展學生心理疏導及心理干預,通過組織開展“我身邊的小美好”、“心理電影觀影活動”、“心理手工藝品制作大賽”等各類課程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心態。從2017年起,高職體育課程全面推行“普選”+“自選”教學改革,在校生大二年級起,結合自身體育鍛煉及體育愛好,在全院范圍內自選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累計開出體育自選“菜單”20余項,涉及瑜伽、形體、三大球、乒羽球等主流體育鍛煉形式,極大增強了體育教學的吸引力及在校生體育鍛煉的自覺性。據體測數據顯示,三年來,學院中高職在校生體質數據明顯好轉,體測優秀率年均增長超8個百分點。此外,高度重視校內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每年定期舉辦校園籃排球比賽、秋季運動會等體育賽事,組建運動隊參加國、省各級各類賽事屢創佳績。僅2019年,師生參加四川省高職高?;@球比賽、足球聯賽,內江市運動會等綜合性體育賽事,獲得個人冠亞季軍、團體一等獎8項,二等獎21項,三等獎近百項?!懊刻戾憻捯恍r,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運動習慣蔚然成風。
(四)創新創業及技能競賽獲獎情況
在學院黨政的領導下,我院創新創業工作進步明顯,不僅成功申報了創新創業教育省級課程立項建設、組織教師編寫適合我院實情的創新創業教材,同時,在創新創業大賽方面,學生參賽熱情高漲,參加賽事類別和參賽學生人數逐年遞增,并在各類賽事取得了可喜成績。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學院在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先后共計獲得各級獎項:其中2017-2018年度共計獲得各類級大賽獎勵5項,其中“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銅獎1項、“中國創翼”創新創業大賽內江賽區選拔賽一等獎1個、二等獎1個、優秀獎2個;2018-2019年度共計獲得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獎勵7項,其中“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獲省級銀獎、銅獎各1項、“天府杯”創業大賽內江賽區優勝獎2項、優秀獎3項,2019-2020年目前參加全省創新方法應用大賽獲得省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獲獎情況見表4.
表4 2017-2020年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情況統計表
序號 |
年度 |
獲獎項目 |
獲獎等次 |
主辦單位 |
備注 |
1 |
2017-2018 |
自動草莓采摘器 |
“互聯網+”大賽省級銀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2 |
2017-2018 |
|
“中國創翼”內江賽區一等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招辦 |
3 |
2017-2018 |
|
“中國創翼”內江賽區二等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招辦 |
4 |
2017-2018 |
|
“中國創翼”內江賽區優秀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招辦 |
5 |
2017-2018 |
|
“中國創翼”內江賽區優秀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招辦 |
6 |
2018-2019 |
愛立方可伸縮包裝箱 |
“互聯網+”大賽省級銀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7 |
2018-2019 |
燃氣熱水器磁控風壓開關 |
“互聯網+”大賽省級銅獎 |
四川省教育廳 |
|
8 |
2018-2019 |
資中縣世外果源種植家庭農場 |
“天府杯”創業大賽內江賽區優勝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
9 |
2018-2019 |
基于云平臺的移動互聯報警監控系統 |
“天府杯”創業大賽內江賽區優勝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
10 |
2018-2019 |
Rhythm攝影工作室 |
“天府杯”創業大賽內江賽區優秀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
11 |
2018-2019 |
智能集成溫控系統 |
“天府杯”創業大賽內江賽區優秀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
12 |
2018-2019 |
Doyouityourself |
“天府杯”創業大賽內江賽區優秀獎 |
內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
13 |
2019-2020 |
基于TRIZ的移動全信息SOS求救系統 |
創新方法應用大賽 |
省級二等獎 |
|
14 |
2019-2020 |
電池保溫杯 |
創新方法應用大賽 |
省級三等獎 |
|
15 |
2019-2020 |
DIY手工坊 |
創新方法應用大賽 |
省級三等獎 |
|
16 |
2019-2020 |
在線提供大學生兼職平臺 |
創新方法應用大賽 |
省級三等獎 |
|
17 |
2019-2020 |
致青春-校園文化產品 |
創新方法應用大賽 |
省級三等獎 |
|
18 |
2019-2020 |
咱家的養生粥 |
創新方法應用大賽 |
省級三等獎 |
|
(五)就業情況
學校堅決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踐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作理念,形成了“學校統籌、部門聯動、院系主抓、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格局,持續完善就業管理和服務,就業質量總體向好,學生就業情況見表5。
表5 2017-2019年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就業情況一覽表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畢業生數 |
2714 |
2689 |
2745 |
畢業生就業數 |
2614 |
2591 |
2636 |
就業率 |
96.32% |
96.36% |
96.03% |
四、社會服務能力
(一)科研技術服務情況
學院堅持回歸職教、問題導向,科創實效全面提升。立足高職院校辦學定位,著眼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和專業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成果轉化,著力讓科研凸顯職業教育自身特征、回歸高職教育。
鮮明科研導向。一是以區域需求為研究的立足點,從技術改造入手,重點開展“立地式”科研服務。二是以學院需求為著重點,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入手,重點開展校本研究和教育教學研究。促使科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學院改革發展服務,回歸到職業教育本行,反哺教育教學。
改革考核評價獎勵制度。一是探索分類管理分類考核的制度。合理制定不同類型、層次教師的科研評價標準,注重個體評價與團隊評價的結合。二是探索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實際貢獻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評價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據,針對職稱評審實行積分制。三是重視引導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加深教師對行業、職業教育的理解,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能力。內江職院已經成為“內江市招商引資的名片”,多名教師離崗創業。
建立工作機制。在學院科研領導小組的統籌下,穩妥推進科研工作重心下移。每個二級院系有對應的科研任務與科研方向,建有一個以上科研機構,目前已經建成內江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還將籌建高職教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學院鼓勵二級院系加入行業協會,鼓勵教師積極爭取來自政府、企業、社會團體、民間機構的各類科研課題;二級院系鼓勵教師加入行業協會組織并擔任職務,支持科研及管理人員外出學習、培訓、調研,提高科研能力。
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建立科研成果獎勵、科研課題資助、科研業績考核三項基本制度。在出臺《關于在“十三五”期間提升科研水平的若干意見》之后,學院出臺了24項科研制度,包括《縱向科研項目與經費管理辦法(暫行)》《橫向科研項目與經費管理辦法(暫行)》《教科研勞務費、專家咨詢費等支出標準管理辦法(暫行)》《院級教科研課題管理辦法(暫行)》《預研項目管理辦法(暫行)》《科研機構管理辦法(暫行)》《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暫行)》《教科研成果獎勵辦法》《教育教學成果獎勵實施辦法(暫行)》《專利工作管理辦法(暫行)》等,形成科研政策的“組合拳”,持續增加科研激勵,讓科研工作者“名利雙收”。
學院近年來科研立項范圍得到拓展,獲批省廳級以上科研立項74項、市級立項56項,發表學術論文2280篇,其中北大核心以上論文220篇,SCI論文1篇;新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專利39項,是十年前的39倍;不少研究成果轉化為學院決策。僅2019年,學院公開發表學術164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及高校學報共計25篇;學院《職教前沿》《思政研究與實踐》全年出刊共6期,合計發文111篇;授權專利28項,數量再創新高,同比增長82%;全院教師申報市廳級以上課題19項,成功立項10項,科研經費到賬16.85萬元;院級課題立項39項,結題37項;橫向科研服務20余項,直接產生經濟社會效益近1000萬元。
(二)培訓服務情況
2017年以來,繼續教育處在學院黨委和行政的堅強領導下,在各部門、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扎實開展繼續教育各項工作。
為落實學院每年行政工作要點,公司在對部門人員分工進行調整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重視公司管理的制度建設,協調校內校外各項資源,堅持成人教育、自考教育、短期培訓統籌推進,為學院繼續教育工作開創了新局面。
1.主要做法與成效
(1)注重內涵建設,項目打造出新業績
繼續教育處在申報、培訓項目等方面成效顯著。一是分析學院專業優勢,精心設計培訓方案,優化申報材料,積極申報并獲批四川省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四川省農民工培訓基地、四川省退役軍人職業技能承訓機構、四川省職工培訓基地等四個省級培訓基地。二是充分調研合作單位培訓需求,量身打造高質量的培訓項目。開設資中縣鄉鎮財政所財務技能專項培訓,結合隆昌市雙鳳鎮花椒產業發展打造花椒專題培訓等。
(2)注重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出新機遇
校地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是歷年來培訓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一是與人社局、經信局緊密對接,爭取獲得有利于學院開展培訓工作的政策支持。同時,在企業新型學徒制政策出臺后,繼續教育處第一時間與內江金鴻曲軸有限公司、四川恒通動保生物有限公司、勵強汽車維修站等相關企業簽訂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協議。二是與四川恒通動保生物有限公司產業發展規劃對接,將農業類培訓基地建設和公司現代農業園投資建設緊密結合,共同制定園區發展規劃,共同選擇項目地址。目前,項目地址已成功選擇市中區永安鎮,并已開工建設。
(3)注重統籌推進,轉型發展出新思路
歷年來繼續教育處注重多項業務同部署、同開展、同推進。培訓項目由會務型培訓向專業技術培訓轉型。2017年度完成培訓收入486.61萬元,其中屬于學校承接的各級政府委托的社會人員培訓收入452.43萬元,屬于企業、其他組織委托的各類培訓收入34.18萬元;2018年度完成培訓收入508.16萬元,其中屬于學校承接的各級政府委托的社會人員培訓收入417.86萬元,屬于企業、其他組織委托的各類培訓收入90.30萬元;2019年度完成培訓收入332.32萬元,其中屬于學校承接的各級政府委托的社會人員培訓收入301.44萬元,屬于企業、其他組織委托的各類培訓收入30.88萬元。社會培訓凸顯專業優勢,項目化打造成為新模式。
(4)注重內控管理,團隊建設出新舉措
一是堅持內部思想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相結合,把學習重點放在黨的廉潔自律管理規定、學院的財務管理規定等規范性文件上。二是堅持團隊決策,大事小事做到公開透明,充分征求意見,發揮每個職工的聰明才智,增強團隊凝聚力。三是壓實工作責任,周周有計劃,周周有總結,進一步激發團隊干事創業的激情。
2.2018年度培訓工作完成情況
2018年度,學校開展的各類職業培訓共計7852人次,42573人。擔任學校開展的各類職業培訓中本校的專任教師達20人,從行業、企業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參與學校職業培訓授課的人數達125人。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
2020年9月16日